南州旧闻:内部秘密|信息办|官员|群体_

“在历届党代会或全国“两会”前,作为官方智囊的一些学者的“吹风”,常起舆论风向标作用;公众关心的大案要案情况,则常来自相关律师;加上新闻从业者,在政务公开、司法公开正在推进但较为滞缓的情况下,他们提供的信息,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。”

由于定密标准不清,定密程序缺乏规范,平民百姓并非没有接触国家秘密的可能性。

1998年,某省一农民因接受境外电台采访,被判“为境外非法提供情报罪”,所指的情报是当地的一起普通绑架撕票案。法律专家批评某些人扭曲解释了保密法的“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”。

相反,某些真正的国家秘密,却被扔进垃圾堆里。9个福建渔民,长期钻在驻军和军校附近的废品堆里挑挑捡捡,仅被截获的就有数千份军事资料。近几年,废品站成为保密检查的重点。

中国每年产生数百万份秘密文件,美国仅有10万件。保密系统流传一则笑话,说境外间谍对来自中国的情报非常头疼,因为数量惊人,且大部分无密可言,为了不错过有价值的信息,他们又不得不紧盯住每一张纸片。

国家秘密之多,除了“错定”的之外,许多看似不合理的秘密事项,在内部实际上却是有“法”可依的。

比如,与宣传、推进多年的“阳光财政”相悖的是,1991年下发的财政部、国家保密局《关于印发的通知》中,机密级事项包括:“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、计划单列市中、长期财政收支计划、年度收支计划、预算、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”。

又如,灾害“死亡人员总数”在2005年8月8日前确属国家秘密。这也就不难理解,在2003年SARS中,官员被撤换后的数字剧变给人们带来的冲击。

现实超越了法律,没来得及调整的“内部规定”,或因不同地方不同部门,或因官员的开明与否,而在个案中有相反的发挥。

在保密法之下,各部门、各地方甚至各单位均有自己的保密规定,其中最具指导意义的是与保密法配套的中央各部门秘密范围规定,多达八十多个。《保密工作》曾刊载专家文章,认为现行的保密法规的一些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,甚至滞后于实际,应尽快完善、修订。一位专家说,保密不应该与人民的常识有太大的背离,至少不能让人感觉太离谱。

在内部规定之外的大量内部事项、内部文件、敏感信息,界限更为模糊。

某部委信息办主任告诉南方周末记者,在信息公开中,涉密文件反而容易处理,最难处理的是一些看来不适合公开的非密文件或事项,有些工作秘密未上升到国家秘密层次,但公务员法又要求公务员要保守工作秘密。信息办烦恼的是,如何给申请人一个说法。

而有些官员,则没有这样的烦恼,他们还在习惯性地认为:“凡未公开的信息都是国家秘密。”

一审中,有委员指出,要尽量缩小国家秘密的范围,特别是要分清工作信息和国家秘密。有委员援引惠及几亿农民的中央一号文件被某些地方定为密件为例,说明定密之乱已经影响政策贯彻实施。

有专家建议,对涉及公民知情权而又难界定的信息,采取列举方式予以规定。

特殊群体

去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土地政策的内容,更早之前的医改方案,均在正式文件出台前,被媒体提前报道。这没有引起以往曾因文件提前泄密所造成的恐慌感,还收获了更好的社会效果。

这与相关群体,特别是学者、律师和媒体从业者的努力有关。比如,在历届党代会或全国“两会”前,作为官方智囊的一些学者的“吹风”,常起舆论风向标作用;公众关心的大案要案情况,则常来自相关律师;加上新闻从业者,在政务公开、司法公开正在推进但较为滞缓的情况下,他们提供的信息,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。

不过,一些个案显示,作为接近“内部”的特殊群体,他们比普通公民更易涉密。近一年来频传的各类名人泄密风波,有“台湾间谍”央视主持人方静,“朝鲜间谍”北大教授孔庆东、“美国间谍”经济学家吴敬琏,等等。

这些传言均被证伪,但此前也有少数人被拘捕甚至判刑,从公开报道看,相关案件包括党代会报告提前泄露、某些内参报道被公开等。“实际上,老百姓想知道的事情,不是那些必须严守的国家秘密。”一位受访专家认为,类似拆迁这类群体性事件,近年来已逐渐从内参走向公开报道,事实也证明,公开透明不但不会影响社会稳定,反而有利于化解矛盾。

有保密系统人士提出,应明确党政一把手的保密责任。现实中,官员泄密常以(《与妻书》最出名的一句话是什么?《与妻书》最出名的一句话是:吾今与汝无言矣!吾居九泉之下,遥闻汝哭声,当哭相和也。吾平日不信有鬼,今则又望其真有。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,吾亦望其言是实,则吾之死,吾灵尚依依旁汝也,汝不必以无侣悲!)行政处分了之,他们才是主要的涉密群体。

救济困境

刑法中仅以危害国家秘密的安全作为主罪名的就有9种,刑罚严厉,严重者可被判无期甚至死刑。

个别案件最大的争议在于,当事人所涉及的国家秘密,是在其被拘捕后,由保密部门鉴定为国家秘密。而由于国家秘密标准模糊,一些鉴定的权威性难免打折扣;此外,由于没有密级的异议和纠正机制,当事人权益难以得到保护。

此外,一些内部规定本身也是秘密,在司法审判中使用,与法律公开原则相悖,就连刑辩律师的代理行为,也有涉密危险。

2000年,为某涉贪官员辩护的河南女律师于萍走出庭审法庭,就被刚刚与之激烈交锋的检察院刑拘。于萍一审被判泄露国家秘密罪,定罪依据是,她将卷宗材料给当事人家属看。

检方引用《检察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具体范围的规定》,并打比方:假如一个人抢劫他人后被公安机关抓获,难道由于他不知道刑法的有关规定,就不治他的罪吗?于萍反击说,刑法是国家颁布全国知晓的,而上述规定本身属于国家秘密,她不属于应知晓人,也不可能知悉。

这起全国首例律师泄露国家秘密案件,让刑事律师界担忧泄密成为继伪证罪之后最主要的执业风险。于萍二审被判无罪释放,但之后有律师以类似理由获刑。

受访专家认为,有必要尽可能将诸多内部规定公开化、法律化,这可以防止有关部门滥用保密权,同时让人民在追求知情权的同时,亦能认识和理解有关部门特殊的保密需求,不至于误入“雷区”而不自知。

(以上资料来源于公开刊物)


更多猛料!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飞外新闻官方微信(xinlang-xinwen)。


地铁拒绝二郎腿何以成为话题

比如我在广州地铁里,就经常发现一些背着“双肩背”的年轻人,车厢里乘客稍多一点儿的时候就非常妨碍他人;而他们晃来晃去的时候,基本上完全无视他人的存在。但是否某日再来个“文明乘坐地铁,拒绝车厢‘双肩背’”呢?


我认识的两位领导秘书落马了

世事无定,老虎总有遇到武松的时候,一旦被打现形,背景也就成了背影,贼船也就到了该翻的时候了,“船长”都没了,“舵手”们唯有纷纷落水,接受党纪国法的制裁。从李小平、李正昌等人的身上,我们可以看到制度缺陷和官场规则对一个人的塑造功能。


“朱上柱下”能救选情吗?

洪秀柱当初在国民党万马齐喑之时挺身而出,为蓝营解了无将可用的围,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赢得高支持度,但没功劳也有苦劳,此时强行撤换,违背了起码的人情义理。何况洪遵循国民党机制出线,换柱也违背了程序正义,将对国民党的公信力造成严重伤害。


"赌"列为敏感词阻垃圾短信?

阻止垃圾短信,比“抽取关键词”这种愚笨手段更有效的办法多的是。关键词审查也不是不可以用,但应避免误伤无辜,避免的办法并不复杂,多一道人工审查程序、严格执行就可以。一句“和你赌一把”就被停机,且交涉无效,你这叫什么“治理”?


本文标题:南州旧闻:内部秘密|信息办|官员|群体_ - 明星
本文地址:www.fk0591.com/content/1-47373-0.html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FK娱乐网观点或者立场,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后的30日内与FK娱乐网联系
热门话题
每日一题

鹿晗炒工作室鱿鱼

鹿晗炒工作室鱿鱼

愚人节,艺人们纷纷在微博开启了“愚人节整蛊大赛”~鹿晗说今儿过节发张自拍~他的工作室评论说自己要辞职,结果鹿boss爽快地说准了~后知后觉的工作室哭唧唧发微博说自己要凉凉了,2333~阿信说自己决定要公开了,然而附图看半天也看不出啥名堂来~这种事情他...~~~~~